
《辉煌中国》是央视2017年重磅推出的六集4K超高清社会人文纪录片,由中宣部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出品,导演潘敏带领团队历时十四个月,足迹踏遍全国31个省市,动用航拍、无人机阵列、水下机器人、延时摄影等最前沿的1080P乃至4K拍摄技术,将五年间中国拔地而起的超级工程、润物无声的民生巨变与普通人闪光的日常,熔铸成一部“可以看得见的五年计划”。全片不设传统旁白灌输,而是以“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”五大新发展理念为隐形主线,通过六集《圆梦工程》《创新活力》《协调发展》《绿色家园》《开放中国》《共享小康》,让观众在震撼画面与真实故事中完成一次对国家成长的沉浸式“云巡检”。
第一集《圆梦工程》开场,4K航拍机掠过云海,在晨曦里定格世界最长跨海大桥——港珠澳大桥的“中国结”造型桥塔,随后镜头切换至1080P水下摄影,潜水员视角记录海底隧道最后一节沉管对接的瞬间,毫米级误差被放大到整个屏幕,观众几乎能听见橡胶止水带被压缩的“吱呀”声。导演并未停留在“硬核”炫耀,而是把话筒递给普通焊工:“我们焊的不是钢铁,是通车后港澳老人回家探亲的时差。”一句话,让钢铁巨兽有了体温。
第二集《创新活力》把镜头对准实验室里的“无声战场”。4K微距摄影下,0.5纳米宽的芯片电路在屏幕上像一座灯火通明的未来城市;转场到贵州大山,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的4450块反射面板在延时摄影里随太阳角度变换成一片“金属向日葵”,而维护工程师不过三十出头,他们白天调试馈源舱,晚上守着1080P直播看星际信号,笑称“我们在山里听宇宙的心跳”。当脉冲星波形化作背景音效,观众突然明白:创新不是冷冰冰的PPT,而是无数年轻人把青春调到“静音模式”,却让中国声音被太空听见。
第三集《协调发展》用“凌晨四点的中国”作隐喻:4K航拍扫过郑州“米”字形高铁网,同时段新疆阿拉山口货运列车正在装车,两地时差两小时,镜头却在一分钟内完成切换,铁轨与轨道吊臂形成几何对称,像一场巨型芭蕾。而协调不仅是宏观,镜头也跟随贵州“村超”少年,把一颗手工缝制的足球踢进广州职业俱乐部试训场,1080P慢动作里,少年脚底带起的草屑与都市霓虹同框,诠释“城乡融合”最鲜活的注脚。
第四集《绿色家园》把观众带入长江江面。4K红外摄影记录到野生江豚再度成群出没,它们跃出水面时,背景是已关停的码头塔吊;转场到库布其沙漠,延时摄影拍下三十年间沙丘如何被太阳能板分割成方格,板下种草药,板上发电,白天吸光、夜晚放亮的电池矩阵像给沙漠装了“呼吸灯”。镜头对准治沙老人,他掏出第一代GPS定位仪与如今5G无人机对比,笑说“以前治沙靠走,现在靠飞”,一句话让绿色理念有了代际传承。
第五集《开放中国》把故事搬到中欧班列驾驶室。4K稳定器随车穿越哈萨克斯坦雪原,司机与远在德国杜伊斯堡的调度员用中文、德语、俄语无缝切换,列车穿过六国,海关通过“一单制”电子关锁,全程只需一次开箱。镜头切回义乌小商品夜市,摊主手机里的比特币闪付与列车GPS同步跳动,让观众真切感到“一带一路”不是抽象战略,而是凌晨两点还在打包发货的普通人。
第六集《共享小康》将镜头还给最微观的笑脸。1080P手持摄影走进四川凉山“悬崖村”,2556级钢梯尽头,4G网络让彝族少年通过VR眼镜第一次看到大海;同一时间,4K航拍掠过海南三沙,渔民在手机上用北斗短报文卖海鲜,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的电子屏实时滚动南海捕捞船坐标。片尾,导演把六集画面浓缩成一幅“全民笑脸墙”,从世界最高海拔的珠穆朗玛5G基站到南海最深处的“蓝鲸一号”钻井平台,不同年龄、不同民族的面孔在4K屏幕上同步绽放,像一场无需排练的合唱。
《辉煌中国》没有刻意回避矛盾,也不做数据堆砌,它用4K清晰度告诉你:五年时间,可以让一座桥跨越三种制度、让一片沙漠长出光伏森林、让大山里的少年把足球踢向世界杯;它也用1080P的温柔提醒你:所有宏大叙事,最终都要回到“人”的尺度。当片尾字幕升起,你会突然发现,辉煌不是形容词,而是亿万普通人一起把日子过成了诗——这首诗,被镜头放大,被时代注脚,也被你我共同书写。


